过去几年,儿童游乐区的设计的重要性在业界不断地提高,尤其是地产景观界,游乐场所的设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尤其是在我们如此重视儿童教育的当下。笔者希望游乐场不要被商业的利益裹挟,继续在形态和IP上一路狂奔下去,仅仅为了成为“网红打卡点”或是创造话题性而设计。而是能够深挖背后的科学依据,创造出真正能够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添砖加瓦的场所。那么如何从科学的范畴出发,去理解儿童游乐区的注意要点呢?
历史
在西方国家,有一种对目前最常见的游乐区的调侃式的说法:KFC+P。意思是说,游乐区不过是:成品(Kit)、围栏(Fence)、地垫(Carpet)和家长(Parent),这种游乐区用最直接的方式提供了一种标准化的、孤岛式的、极为安全的、容易被掌控的户外游乐场所。通过这种方式把危险系数降到最低。
然而当我们回看二十世纪初期的儿童游乐区时,会发现它们都是简单、粗暴又十分刺激的。在新泽西城的Zabriskie 游乐区建于1910年代,基本上就是在平坦的操场上面放置了一些金属管构成的器械,孩子们在这些简单的器上蹿下跳,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当然,这种装置有很多安全隐患,受伤事件不断发生,游乐园便慢慢走向更加保守和安全。
二十世纪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是Luis Khan和Isamu Noguchi合作的一个游乐场,虽然没有建出来,但通过模型可以看出他们把雕塑的思路带入了游乐场的设计中,让游乐场具有了抽象的雕塑美感。这和我们现在形象化、低幼化的游乐场设计截然不同。
在Susan Soloman的新作《游乐的科学》(The Science of Play) 中,她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以及调查数据,总结了许多当下儿童游乐活动场地存在的问题和改善的方向。结合她在书中的观点以及我的实践经验,我认为,一个好的儿童游乐活动场地应当具有以下几点特质及功能:
一、培养独立意识
我们经常混淆风险(Risk)和危险(Danger)的概念,从而抹去了很多游乐场的可能性。风险(Risk)是可控的,也许有摔倒、擦伤的可能性;而危险(Danger)是会威胁到生命安全的,是需要避免的。
具有一定风险的游乐场所,孩子们可以探索的可能性更多。他们会通过试错和自我评估,提升对自我的认识和对潜在危险的判断力。最极端的例子是发源于英国的冒险乐园(Adventure Park),园内用各种废弃的材料拼搭出游乐的设施,看上去十分危险、没有规律可寻,但孩子们疯狂地喜欢这种公园,他们还可以用工具和散落的材料去搭建自己想象的设施。当然,这种乐园需要专业而健全的管理和监督团队照看。
在法国巴黎的Bellevil公园里的游乐场,设计师打造了一个抽象的游乐堡垒,它一共三层,层与层之间有多种攀爬的设施,比如绳索、爬网、楼梯、木桩等等,孩子们可以不断尝试,最后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路径爬到想去的层级。
二、体悟成功与失败
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玩耍方式,让孩子有试错和不断尝试更难的路径的可能性,这样的游乐区能使他们一步步达成更难的目标,从而获得非凡的成就感。比如著名的编织艺术家堀内纪子设计的“编织奇幻空间”和“彩虹吊床”,通过不同高度的爬网的设计,再赋予它色彩分明的特点,构成了一个个有趣又有难度的设施。
我们在很多项目里见到的小圆顶(Dome)的背后也是这个逻辑,不同高度的圆顶需要孩子在不同的年龄去尝试,有的孩子需要跑步冲刺一段距离才能最终爬到顶端,从而获得征服小圆顶的成就感。
三、培养执行力
执行力涉及自我控制、延迟满足、忽视干扰、坚持完成任务和摒弃冲动行为的能力。在寒冷的北欧挪威,建筑师给孩子们设计了一处篝火小屋,他们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进屋,生火,并在火上烤热自己带的食物。通过一系列克制的方式来实现与火和寒冷气候的互动。
前面提到的冒险乐园在日本也十分流行,在东京的羽根木冒险乐园里,孩子们可以捡来散落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各种工具去生火、挖土、灌水、玩泥巴等。
可能是受到冒险乐园的启发,美国一家公司发明了更安全的可拼接的玩具“盒中的假象乐园”(Imagination Playground in a Box),其实就是类似俄罗斯方块的泡沫材料,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来拼接它们,当然这种玩具比冒险乐园就地取材的材料可能性少了很多,但也安全了很多。
四、培养友谊
孩子们需要通过交流、分享、妥协和较量甚至争吵和打闹来达成互相理解,通过这种途径来结交朋友,与大人分开,促进自己的独立。在鹿特丹的维卡多游乐场,设计师重新设计和利用了回收的风车,设置了动静区分、功能不同但又是混龄的活动空间。孩子们可以在游乐园里和不同年龄的孩子去尝试各种设施,结交朋友。
五、探索自然
大自然的变化、自由、混杂和开放性都是人造环境无法替代的,因此自然元素在游乐区的介入能够极大的提升游乐区的多样性。而且孩子们还能学习自然知识、认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北欧的儿童教育有一种特殊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指的是小孩要长时间的待在自然环境里,去学习如何与自然互动,通过这种方式称之为一个明智、机敏的人。
在欧洲和北美我考察过一些自然亲子乐园,这类乐园是把人造的活动器械合理布置在自然环境中,是一种相对精致的自然乐园,比较类似我们国内常说的“无动力乐园”,这类乐园的可能性降低了,但安全性提高了。
还有一种特殊的方式是把自然的一部分拼贴入儿童乐园里面去,比如美国的艺术家Patrick Dougherty,就是利用树枝编织出有趣的捉迷藏的空间来。在芝加哥的Maggie Daley 公园里,MVVA把原场地上的大树树干保留下来,将它们倒置在乐园内,营造了一个很别致的乐园氛围。
其实游乐场早已不是单独的封闭式的空间也不是完全服务小孩子,而是逐渐介入到各类城市公共空间去服务所有人。比如我们在设计商业项目的时候常常会考虑划出一块做成开放式的游乐场,或是在城市更新的口袋花园里结合游乐设施一起设计。
最后,再次重申,游乐场所的设计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尤其是在我们如此重视儿童教育的当下,笔者希望游乐场不要被商业的利益裹挟,继续在形态和IP上一路狂奔下去,为了成为“网红打卡点”或是创造话题性而设计。而是能够深挖背后的科学依据,创造出真正能够为孩子的教育和成长添砖加瓦的场所。
再次附上关于儿童游乐区设计线上分享的视频,有许多在此篇文章里未尽的内容,在视频中有更详细的讨论。